皮膚疾病|白蝕症影響外觀增曬傷風險  針對性新治療面世

醫健人物

撰文: 陳湧 皮膚科專科醫生

發布時間: 2024/05/22 12:04

分享:

分享:

白蝕症又被稱為「白斑症」或「白癜風」,患者的皮膚會出現白斑塊或白點,背後病因與自身免疫系統錯誤攻擊皮膚中的黑色素細胞有關。有皮膚科專科醫生指出,此症除令病人在外觀上受影響,從而引發種種涉及標籤化甚至歧視等問題外,亦可能因皮膚黑色素被破壞,若無做足妥善的防曬措拖,長遠增加曬傷甚至皮膚癌的風險。隨著醫藥技術發展,現時已有針對此症的外塗藥物治療推出,研究顯示在合適患者在持續正確使用下,症狀可得到有效改善。

皮膚現白斑 毛髮顏色可同受影響

皮膚科專科醫生陳湧表示,正常的皮膚組織內有黑色素細胞,有抵擋紫外線、預防曬傷的功能;而白蝕症患者的免疫系統出現混亂,錯誤攻擊皮膚中的黑色素細胞,結果令受影響的皮膚部位出現白色斑塊或白點,若受影響皮膚位置上有毛髮覆蓋,則相關毛髮(例如頭髮、眉毛等)顏色亦會變白。

診斷需排除其他徵狀相近疾病

病徵上,白蝕一般分為「節段性」(segmental)及「非節段性」(non-segmental),臨床上較多個案屬非節段性,即白蝕患處出現在身體左右兩邊(節段性措病徵出現在身體其中一側),陳醫生指,在診斷上,皮膚科醫生會透過臨床檢查、皮膚鏡,以至俗稱「黑光燈」的伍德燈 (Woods lamp),以紫外線照向測試者皮膚,白蝕症患處會在光線下變得白皙明亮,同時排除白糠疹、白化病以至汗斑等在徵狀上與白蝕症有相近之處的其他皮膚病。

外觀受影響 更可增情緒問題機會

陳湧醫生表示,白蝕症可出現在任何年齡人士身上,誘發因素包括:皮膚受創傷、接觸過多紫外線、家族遺傳等,亦可能是受其他免疫系統相關疾病(例如甲狀腺疾病、類風濕性關節炎、紅斑狼瘡症等)所影響;患者因外觀上的徵狀,常會受到他人奇異目光、標籤化甚至歧視,長遠可影響他們的社交與生活,甚至增加出現抑鬱、焦慮及其他情緒問題的機會。另一方面,由於患者皮膚黑色素受破壞,若日常無做足防曬措施,長遠亦可能增加皮膚癌的風險。

傳統治療各有限制

現時,白斑症常見的治療方法包括類固醇治療藥膏、外用免疫抑制劑藥膏、紫外光治療、激光等。亦有部份患者會考慮接受侵入性的「黑色素細胞移植手術」治療,手術的原理是在患者有正常黑色素而又相對不太顯眼的身體位置,例如臀部和大腿,提取出黑色素及表皮細胞,並移植到有白蝕的皮膚上,適用於白蝕症病情較穩定(最近一年病徵無變嚴重)的患者。 不過,上述治療方法,各有不同的限制,舉例,長期使用高劑量類固醇可帶來較多的的副作用,紫外光燈治療需要持續到診所進行,每週需去診所2至3次,長久下來患者未必能維持良好依從性;至於移植手術,風險包括患處受感染、留有疤痕、誘發更多白斑及未必成功長出黑色素等,亦不太建議用於部份皮膚位置。

新一代外塗藥物治療 持續使用療效更佳

隨著醫藥技術發展,現時針對白蝕症的新一代外塗藥物治療,終於面世。陳醫生指,在2022年七月,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(FDA)核准一款外塗Jak inhibitor藥膏,用於治療12歲或以上兒童及成人的非節段性白斑症。這款藥物屬於局部JAK抑制劑,是目前唯一一款得到正式認可針對治療非節段性白蝕症的藥物;根據大型臨床研究顯示,患者在每日兩次、持續24星期的治療後,面部白斑指數(F-VASI)得到大幅改善。整體而言,美國食品及藥物衛生局 ( FDA )的標準非常嚴格,此藥作為局部治療的安全性高,長期使用下效果理想,為合適的白蝕症患者帶來了治療新希望。

陳湧醫生提醒,白蝕症治療有多種不同方案,各有不同成效及副作用,患者如有疑問,應向其主診醫生查詢,選擇適合個人病情的治療方案。

陳湧 皮膚科專科醫生

HKET App已全面升級,TOPick為大家推出一系列親子、健康、娛樂、港聞及休閒生活資訊及影片。立即下載︰https://onelink.to/f92q4m

追蹤TOPick WhatsApp頻道睇最新資訊︰http://tinyurl.com/3dtnw8f5